首页 > 傷寒明理論四卷

傷寒明理論四卷

全书阅读 加入收藏
题名:傷寒明理論四卷
版本:元刊本
主要责任者:[金]成無己 撰 其他责任者:暂无
出版日期: 出版者:暂无
版本类别:刻本 装订形式:線裝
册数:三册 馆藏及书号:臺灣“中央圖書館” 書號:05942
行款:每半葉十三行,行二十字 尺寸:版框高21.7釐米,寬14釐米
版式描述:黑口,上下雙黑魚尾,左右雙邊
印记:暂无
丛编: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 医籍分类:傷寒温病類 四部分类:子部/醫家類/方論之屬/傷寒金匱

摘 要

 

       金成無己撰。元刊本,有抄補。臺灣“中央圖書館”藏。三册。書號:05942。版框高21.7釐米,寬14釐米。(原膠片無標尺。此據《適園藏書志》卷六所載《傷寒明理論》版框尺寸<高六寸五分,廣四寸二分>折算)每半葉十三行,行二十字。黑口,上下雙黑魚尾,左右雙邊。原收藏者將補抄、補字、校勘記、題跋等集爲一册,元刻本另成册。補集一册爲:首頁有館藏書籤,籤上記書名、作者及版本,附記“清黄丕烈手跋,黄美鏐手書校記,黄丕烈跋”;此後爲補抄之“傷寒明理論目録”、卷上“發熱第一”、“傷寒明理論後集/論方例序”、“元刻本傷寒明理論補字”(本叢刊影印時,將此前四項補抄内容按《傷寒明理論》原順序,補入元刻本殘缺處。此後黄氏校勘記及藏家諸跋均附於書末)、道光癸未(1823)黄美鏐“元刻本傷寒明理論校勘記”、道光癸未清逸士跋、龜巢老人自記、咸豐辛酉(1861)馬蓮青觀跋等。另册爲元刻《傷寒明理論》殘本三卷,《傷寒明理方論》一卷,各卷首均無作者署名。據書目及現存諸版,此書當爲金成無己撰。

       成無己,聊攝(今山東聊城)人。世爲儒醫,性識明敏,記問該博。精研《傷寒論》。成氏乃最早全文注解《傷寒論》(1144)者。此外撰《傷寒明理論》四卷(1142)。南宋張孝忠云:“成公當乙亥、丙子歲,其年九十餘,則必生於嘉祐、治平之間。”(轉引自〔日〕岡西爲人:《本草概説》,東京:創元社,1977年,第417頁)據此推斷,成氏約生活於公元1063至1156年之間。

       該書前三卷爲“明理論”,解説諸證;後一卷“論方”,爲常用藥方解析。“明理論”選傷寒常見病證五十篇,逐篇闡明其理,分形析證,明其異同,辨其是非。諸如戰慄有内外之診,煩躁有陰陽之别,譫語、鄭聲,當明虚實;四逆與厥,宜分淺深。辨證既明,論治隨之,詳列各證所用之方法。“論方”選傷寒常用二十方,每方解説其主證,辨析相近證候用方異同,闡發方中諸藥配伍機理,爲早期中醫方解之典範。故嚴器之評曰:“真得長沙公之旨趣者也。使習醫者流讀其論而知其理,識其證而别其病,胸次瞭然而無惑。”張孝忠則稱贊此書“極表裏虚實陰陽死生之説,究藥病輕重去取加减之意”。(轉引自〔日〕岡西爲人:《本草概説》,東京:創元社,1977年,第417頁)後世習傷寒者,莫不奉爲圭臬。

       該書最早著録於《宋史·藝文志》,然誤作序者嚴器之爲作者。明代《文淵閣書目》《百川書志》等均予以著録。今我國大陸所存惟宋版及嘉靖以後諸本。此臺灣藏元刊本爲清代著名藏書家黄丕烈舊藏。該書藏書印記甚多,可辨識者主要有:“士禮居藏”、“黄丕烈印”、“復翁”、“龜巢翁”;(此四印爲清黄丕烈所鈐。黄氏字紹武,號蕘圃,藏書處曰士禮居等)“黄美鏐印”、“臣鏐”、“賦孫”;(此三印爲清黄美鏐所鈐。美鏐乃黄丕烈長孫,字賦孫)“曾在汪氏匃石山房”、“汪氏匃石山房”;(此二印爲清汪士鐘所鈐。汪氏字閬源,藝芸書舍主人) “虞山張蓉鏡芙川信印”、“蓉鏡珍藏”、“蓉鏡”、“芙川鑒定”;(此四印爲清張燮之孫蓉鏡<字芙川>所鈐)“夢廬借觀”、“錢天樹印”;(此二印爲清錢天樹(號夢廬)所鈐)“吴興張氏適園收藏圖書”;(此爲清末民初張鈞衡藏書印。張氏字石銘,藏書處名適園,故號適園主人,民國初藏書甚富) “不减桃花源”、“臣心如水”。(此二印來源不明)。據以上印記及所附諸跋,可知清黄丕烈(1763—1825)原藏《傷寒明理論》影宋抄本,後又得該書元刻殘本(偶有抄補),遂命其孫黄美鏐(秉剛)將其抄本與元刻本互校,又將元刻本所缺之文工楷抄補,並附其校勘記於該書後。其影宋抄本後歸清汪士鐘(1786—?)藝芸書舍,元刻本後歸清張蓉鏡收藏。清錢天樹於道光甲午(1834)從張蓉鏡處借觀。民國初張蓉鏡之書轉售張鈞衡(1872—1927)之適園。適園之書後售與重慶中央圖書館。

展开全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