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王好古纂。明嘉靖十三年(1534)跋刊本。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藏。三册。書號:子25-8。原書膠片無標尺,版框尺寸不明。每半葉九行,行二十字。白口,上白魚尾,四周單邊。魚尾下書“大法”及篇卷。首爲“伊尹湯液仲景廣爲大法題辭”,署爲“甲午夏六月古趙王好古信手題”。無目録。各卷之首或題“大法”(黑底白字),或題書名爲“伊尹湯液仲景廣爲大法”。無責任人署名。書後另附《皆效方》,其尾有嘉靖甲午(1534)戚賢跋。
王好古,字進之,號海藏,古趙(今河北趙縣)人。著述甚衆,撰《湯液本草》《醫壘元戎》《陰證略例》《此事難知》等書。然其生活時代素有争議,或據《陰證略例》麻革(信之)序,斷其爲13世紀人;或據王好古《此事難知》自序所署“至大改元”(1308),斷其爲13、14世紀間人。(盛增秀主編:《王好古醫學全書》,見胡國臣主編:《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》,北京:中國中醫藥出版社,2004年,第339頁)兩説年份相差六十年。然綜觀王氏諸書序,多不署年號。此恐因其時金國被滅,蒙古初興,尚無年號,故多用干支紀年。王氏承金張元素(潔古)、元李杲(東垣)之學,故書中多引張、李之説,亦與麻革之説相符。據此則麻革之説爲勝,“至大改元”恐爲“至元改元”(1264)之誤。
此《廣爲大法》序署爲甲午,故成書之年當爲公元1234年。其書名“伊尹湯液”,源出《甲乙經·序》,云商初大臣“伊尹以亞聖之才,撰用《神農本草》以爲湯液”。然其法不傳,人莫知之。王好古謂張仲景承伊尹之學,廣而行之。今存張仲景諸方,人多尋方檢論,但少從原注本。故王氏稱其撰此書,“先之以軒岐之七方十劑,次之以炎帝之四氣七情,總之以仲景之經絡標本,補之以和扁之虚實部分,悉歸之大易生化之源,神則可以測天地之變化幽玄,微則可以求疾病未形之隱奥。因脉定證,因證製方,不必錙銖,或中大則”。
觀王氏序所云,該書當從醫方、本草、經絡立論,重在診疾處方。雖其書卷一全爲臟腑、六脉、三焦之解剖圖形及解説,無關用藥,然甚有裨於中醫解剖研究。卷二始涉七方、十劑、七情、四氣及藥性升降等内容,兼出圖形表格以輔助説明用藥大概。卷三又以五臟六腑、奇經八脉爲綱,各臟腑之下次第列解剖部位、主要生理功能,寒熱虚實用藥之名,張仲景傷寒標本虚實用方之名,相關經絡循行部位及所主病症、藥名,本臟腑有餘、不足,虚實用藥及主要疾病辨證用藥等,最切臨床實用。卷四僅出諸氣、癰腫、水氣、五積四目,各目下辨證論治,且出當用藥名。該書歸納臟腑辨證用藥甚詳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卷一“臟腑虚實標本用藥式”,疑曾受此卷構思之啓迪。其臟腑解剖圖形甚富,明施沛《臟腑指掌圖説》等書均加引用。將該書内容與序言比較,二者所説不盡相合。正文除卷二部分内容外,與王好古其他著作風格亦不盡相同。且此書晚至明嘉靖始問世,故是否王氏真作,尚難遽定。
書後所附《皆效方》,據戚賢跋,爲侍御王屏崖所出,荆門守楊充甫梓行。是書雖有病名而無論説,其下各列用方,計五十餘首,多爲成藥。
該書至明後期始著録於《脉望館書目》。《本草綱目》引“王海藏《醫家大法》”、明《澹生堂藏書目》載“王好古《醫家大法》三卷”,均指此書。據書後所附戚賢跋,此書當刻成於嘉靖甲午。國内雖存兩部明刻本,均未載年代,亦未附《皆效方》。此本首有“佐伯侯毛利高標字培松藏書画之印”,表明該書原藏佐伯藩主毛利高標天明元年(1781)所創佐伯文庫,文政十一年(1828)進獻幕府後輾轉移藏内閣文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