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晉王叔和撰,明熊宗立俗解。明正德四年(1509)新安陳氏存德堂刊本。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藏。一册。書號:303-46。版框約高20.8釐米,寬12.5釐米。每半葉十二行,行二十三字。粗黑口,上下黑魚尾,四周雙邊。版心題書名“脉訣大全”。首爲“新編王叔和脉訣圖要俗解大全目録”,其後有牌記“正德四年己巳仲秋新安陳氏存德堂刊”。卷首爲“新刊脉訣大全提要”(簡稱“脉訣提要”),責任人署名爲“西晉王叔和撰/鰲峰勿聽子熊宗立俗解”。次爲“新刊脉訣圖”。二者合而爲卷首。正文卷一之首題署爲“新刊勿聽子俗解脉訣大全卷之一/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撰/鰲峰勿聽子熊宗立俗解”。
責任人題爲西晉王叔和,乃屬僞託(參本書《脉經》提要)。熊宗立,字道宗,號道軒,又號勿聽子(生平見本書《重編傷寒必用運氣全書》提要),爲《脉訣》俗解者。
該書屬於《王叔和脉訣》圖解與俗解結合之注釋本。全書含卷首、正文兩大部分。卷首由“新刊脉訣大全提要”與“新刊脉訣圖”合成。前者實爲《脉賦》俗解。《脉賦》約成書於唐代,亦託名王叔和撰,北宋後始流行。該賦字不足八百,簡述脉診之三部分屬臟腑、四時休旺、五行生剋、十二種相類脉、若干脉象主病、平胎脉辨男女、雙産及妊娠時月,以及彈石、解索、雀啄、屋漏、蝦游、魚躍六種絶脉。此後之“新刊脉訣圖”,列舉十六類脉圖,依次爲左手脉圖、右手脉圖、三部九候脉圖、十二脉形狀相類脉圖、十六脉形狀相反脉圖、七表脉圖、八裏脉圖、九道脉圖、七死脉圖、七診之法圖、五臟動數指脉圖、四時五臟平脉圖、五邪脉圖、諸病脉生死候圖、五臟積氣病脉圖、諸穴法圖。以圖表方式歸納比較各種脉學知識,是爲熊氏所創。明羅周彦《醫宗粹言》所引《脉訣俗解》多爲其卷首内容。後世亦有將此卷首部釐爲兩卷單行者。
正文爲《新刊勿聽子俗解脉訣大全》六卷,就《王叔和脉訣》逐句或逐段予以注釋。該書序稱:“竊以舊注,芟其繁,拾其粹,意從俗解。”故此“俗解”並非熊氏新注,乃節取或化裁前人舊注,予以通俗解説。據其注文,可知曾參引宋代通真子(劉元賓)、朱氏(朱肱)、池氏(池榮,字大明)、希范(李駉,字子野)、杜氏(託名之杜光庭《玉函經》)、黎氏(黎民壽)等諸家脉論。另有“愚按”,則爲熊氏自家之見。所引脉論以池氏居多。然其底本,或爲李駉(希范)之《脉訣集解》。該書諸注簡捷明瞭,惟涉及一家之見,始標明出處。其書於明代多次重刊,至明李時珍《瀕湖脉訣》出,流傳始稀。
明《國史經籍志》著録《脉訣圖要》六卷,即爲此書。此後明代有多種翻刻本,其中以明正統二年(1437)序刊本爲最早。日本内閣文庫存此正統序刊本及明正德四年陳氏存德堂刊本各一部,另存野間三竹舊藏永正十一年(1514)抄本。(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:《(改訂)内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録》,東京: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,1956年,第192頁)臺灣“故宫博物院”存該書明嘉靖九年(1530)集義書堂刊本。(〔日〕真柳誠:《臺灣訪書志》Ⅰ“診法之屬 上”,見《漢方の臨床》2003年7月50卷7號,第1061—1068頁)國内書目亦著録該書,(薛清録主編:《中國中醫古籍總目》,上海:上海辭書出版社,2007年,第130頁)然信息不全,難以判斷是否爲此六卷本。現知清聚文堂張心所刻熊氏《重刻王叔和脉訣提要秘訣前集》二卷(存上海圖書館)實爲該書卷首“新刊脉訣大全提要”與“新刊脉訣圖”之更名者,並非該書全帙。明萬曆四十四年(1616)金溪唐氏富春堂本爲四卷,乃該書與劉元賓《脉要秘括》合編本(見本叢刊《新刊校正王叔和脉訣》)。今影印之正德陳氏存德堂刊本文字錯訛較多,卷首鈐有藏書印四枚:“多紀氏藏書印”、“躋壽殿書籍記”、“醫學圖書”、“日本政府圖書”。前三印表明該書原藏明和二年(1765)多紀氏所創躋壽館。該館於寬政三年(1791)轉爲江户幕府官辦醫學館。後一印乃明治間該書轉藏内閣文庫時所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