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滑壽撰。日本寶曆七年(1757)皇都書鋪刻本。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藏。一册。書號:305-59。版框高15.3釐米,寬9.7釐米。每半葉八行,行二十二字。白口,上黑魚尾,四周單邊。上書口載“五臟方”。首爲寶曆丙子(1756)滕維寅“刻五藏方序”。次爲正文,卷首僅題書名“攖寧生五臟補瀉心要”,無責任人署名。書末有寶曆七年皇都書鋪三家同刻之記。
攖寧生乃元代名醫滑壽(字伯仁)之號。滑氏祖籍許州襄城(今屬河南),約於14世紀初生於儀真(今江蘇儀徵),卒於明洪武十九年(1386)(此據日丹波元胤《醫籍考》引朱右“攖寧生傳”,云滑氏年七十餘猶有壯容;又據明袁鉉正統丙寅 “書《醫學引彀》後”(見滑壽《醫學引彀》明刻本),云滑氏“殁後一甲子,鉉得此稿於其外孫駱士泰”,推得滑氏約殁於洪武十九年)。其醫理受教於京口名醫王居中,針法得東平名醫高洞陽之傳,故醫名頗盛。元至正間任臨安路教,此後遂寓居浙江。滑氏醫著甚多,留存至今者有《讀素問鈔》《難經本義》《診家樞要》《十四經發揮》等書。此《五臟方》今獨存和刻本,然明朱睦大《萬卷堂書目》(1570)已載滑壽“《攖寧生補瀉心要》一册”,即此《攖寧生五臟補瀉心要》。
該書以五臟爲綱,列舉五臟六腑辨證施治用方法則。每一臟首列“正補瀉藥”,即該臟寒熱虚實一般補瀉用藥規律。本臟與别臟相輔相成則更互相平,若一臟不平,則更互乘侮。故滑氏又列别臟乘侮本臟及别臟與本臟相生相剋時諸病施治方法。考東漢末張仲景已采用臟腑辨證論治法,然未形成完整體系。後隋巢元方以臟腑類病,唐孫思邈以臟腑類方,病、方終未貼合融貫。至宋錢乙始在兒科系統創用臟腑辨證論治,自製新方,以符臟腑補瀉之用。滑壽承錢乙之法,將臟腑補瀉用方由小方脉(兒科)移借於大方脉(内科),又將一臟辨證擴至諸臟相關辨證。
滑氏之書流傳甚少,後世罕有知者。中國古代除《萬卷堂書目》著録本書外,未見他書有載。日本《醫籍考》著録“《攖寧生補瀉心要》,存”。此書東傳日本,識者謂此書出而錢乙之學不孤,爲之重刻,遂得存孤繼絶。今影印底本有藏書印三枚:“江户醫學藏書之記”、“日本政府圖書”、“内閣文庫”。首印表明該書原藏於寬政三年(1791)江户幕府官辦醫學館。後二印乃明治間該館圖書轉藏内閣文庫時所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