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達摩傳。日本江户時期抄本(底本爲海岱遊人序、沈玉田校定本)。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藏。一册。書號:303-47。抄本高27.4釐米,寬17.5釐米。每半葉十行,行約十七字。無邊框行格。首爲唐貞觀二年(628)李靖“易筋經序”、宋紹興十二年(1142)牛皋“易筋經序”、清海岱遊人“易筋經序”。次爲正文,卷首僅題書名“易筋經”,無卷次及責任人署名。書末署“兩浙沈玉田校定”。
據託名李靖、牛皋之序云,此書乃後魏太和年間達摩大師在少林寺面壁期間,將梵文《易筋經》留鎮少林,後得峨眉西竺聖僧般剌密諦譯成漢文。此經據傳輾轉歸藏唐代名臣李靖。至宋又傳至岳飛,飛死遺留牛皋云云。(〔清〕凌廷堪:《校禮堂文集》卷二十五,北京:中華書局,1998年,第232—233頁。〔清〕周中孚:《鄭堂讀書記》卷六十八,上海:上海書店出版社,2009年,第1102頁。唐豪:《舊中國體育史上附會的達摩》,見《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》,第四輯,北京:人民體育出版社,1958年,第26頁)清順治海岱遊人(佚名)自稱讀聖賢書五十餘年,然終爲迂儒而已。後得遇神勇西羌人所授《易筋經》,遂傳於世。觀此諸序,均無法得知真實作者,然可推測此書最晚成書於清初。後世傳抄本或有云作者乃明人者,然其抄本均晚於此清海岱遊人序抄本。沈氏抄本當在康熙前半期所抄,其附録也大致抄成於康熙中期或以前。
該抄本分正文與附録兩部分。正文有文二十四篇。首爲“總論”、“膜論”,闡釋該書特有之筋膜理論。其論謂人身内外、皮肉、臟腑、四肢百骸,無處非筋,無處非膜。筋膜聯絡周身,通行氣血。“易者,變也;筋者,勁也”,若“修煉氣至,筋膜齊堅”,推氣運血,産生勁力,此即“易筋”。“易筋”功法在於“積氣”。借助存想守中,神氣凝聚。配合外力揉、打,使氣血通融、寬胃納氣,使内外皆壯。故其書次第列内壯論、揉法、日精月華、服藥法、内壯丸藥方、蕩洗藥方,然後逐月行功,配合石袋式,“先内後外,先壯後勇”。經十二個月練習,步步深入。再將練功要法禁忌等設“行功禁忌”、“内壯神勇”、“煉手餘功”、“外壯神力八段錦”、“神勇餘功”諸篇,以奏全功。附録《易筋經問答》,乃對正文相關學術問題(如各種觀點、術語、功法及練功注意事項)展開討論。此附録在今傳世《易筋經》諸抄本中惟沈校本提及。據考證,該抄本乃今傳世各種抄本之最早者。(張志斌:《〈易筋經〉最早傳本——日本藏“沈校本”考訂》,《中醫雜志》,2013年第20期,第1722—1726頁)
該書未見明清書志著録。民國張元濟《涵芬樓燼餘書録》附《涵芬樓原存善本草目》著録“《易筋經》舊抄本”一種。《中國中醫古籍總目》著録衆多《易筋經》及其相關書目,然均無此日本内閣文庫所藏江户抄本(即今影印底本)。該本共有藏書印三枚:“昌平坂學問所”、“淺草文庫”、“日本政府圖書”。首印表明此書原藏寬政九年(1797)幕府創辦之昌平坂學問所。後二印表明該書於明治五年(1872)藏書籍館(後改淺草文庫),明治十四年(1881)後輾轉歸藏内閣文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