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甦生的鏡十卷補遺一卷

甦生的鏡十卷補遺一卷

全书阅读 加入收藏
题名:甦生的鏡十卷補遺一卷
版本:明天啓三年(1623)序,達觀堂藏板
主要责任者:[明]蔡正言 集著 其他责任者:暂无
出版日期:明天啓三年(1623)序刊 出版者:達觀堂藏板
版本类别:刻本 装订形式:線裝
册数:六册 馆藏及书号:〔日〕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藏 書號:子32-5
行款:每半葉十八行,行三十字 尺寸:版框高20.3釐米,寬14.9釐米
版式描述:白口,無魚尾,四周單邊,無行格
印记:暂无
丛编: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 医籍分类:傷寒温病類 四部分类:子部/醫家類/方論之屬/傷寒金匱

摘 要

 

       明蔡正言集著。明天啓三年(1623)序,達觀堂藏板。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藏。六册。書號:子32-5。版框高20.3釐米,寬14.9釐米。每半葉十八行,行三十字。白口,無魚尾,四周單邊,無行格。含書兩種。其一扉頁題爲“鐫蔡受軒先生甦生的鏡/河南道侍御史梁發刻/達觀堂藏板”,另有“達觀堂印”及一貫道人所題識語。書前序引甚多,計有天啓癸亥(1623)方尚恂“題甦生的鏡”、史纘烈“題蔡受軒甦生的鏡叙”、萬曆庚申(1620)梁夢環“甦生的鏡序”、天啓辛酉(1621)江士英“題蔡受軒先生甦生的鏡序”、臧照如“的鏡録小引”、楊瞿崍“題甦生的鏡序”、陶宗器“蔡受軒先生小像贊”、天啓辛酉陶宗器“新刻蔡受軒甦生的鏡序”、天啓元年(1621)蔡正言“的鏡自叙”。次爲目録。次爲“剖明的鏡示要”、“治傷寒壹百壹拾叁方目録”、“診候六脉”三篇。次爲《甦生的鏡》正文,卷首題署爲“達觀堂新鐫甦生的鏡卷之一/建州默尼子受軒蔡正言集著/弟宜軒蔡恒言、淑軒蔡昌言仝校/府庠生濟之江挺楫輯定/甌庠生孔容潘可大銓次”。書末有天啓元年陳三謨“甦生的鏡跋”。此書之後爲《甦生的鏡補遺》,書前亦有扉頁,題爲“增鐫蔡受軒先生甦生的鏡補”。次爲天啓三年蔡正言“的鏡補遺自序”、天啓壬戌(1622)江挺楫“序蔡受軒先生的鏡補遺”。次爲正文,卷首題署爲“達觀堂新鐫甦生的鏡補遺内傷雜症方論/富沙受軒蔡正言嘿尼父集著”。書末有“蔡受軒先生小像”及贊、天啓癸亥“的鏡補遺自跋”。

       蔡正言,字受軒,號嘿尼子,建州(今福建建甌)人。據稱爲宋理學家蔡元定(即蔡西山)之後。曾潜心舉業,科場失意後轉而習醫,深研《内經》《傷寒論》諸書十載,撰成《甦生的鏡》十卷(1621)。後兩年又撰《甦生的鏡補遺》一卷(1623)。

       “甦生”即蘇生,活人之謂也。“的鏡”乃作者自詡其書可爲活人之明鏡,用之對症治病,“直如射之中的”。《甦生的鏡》爲傷寒外感書,《甦生的鏡補遺》爲内傷雜病書。《甦生的鏡》分三部,上部天(二卷),爲傷寒之“論”;中部地(七卷),爲傷寒三百九十七“法”;下部人(一卷),爲傷寒一百一十三“方”。故其書或云“三卷”,實指三部也;或云“十卷”,乃三部共十卷也。蔡氏傷寒之學,以張仲景爲宗,旁參宋朱肱《南陽活人書》、明陶華《傷寒六書》、許弘(一作宏)《金鏡内臺方議》、葉奇《傷寒歌括》等書,且仿元李仲南《錫類鈐方》,列表格以求簡明。《甦生的鏡補遺》不分卷,多采李東垣之説,集取諸家之方。

       《甦生的鏡》上部“論”,卷一爲脉學,卷二爲傷寒。作者謂“脉理爲醫之首務”,聲言“輯《内經》正脉及叔和《脉經》,參以名家以證之”,然實則多采宋崔嘉彦所創“四脉爲綱”説,且用表格説明傷寒諸證“脉、證、治”三者關係。卷二爲傷寒綜論,涉及各種傷寒病證之辨析及傷寒合病、併病、傳經、用藥等諸多相關問題。中部“法”共七卷(卷三至九),乃該書重中之重。其中前六卷分六經羅列其病脉證治所用之法,按順序出示三百九十七法。每法先引《傷寒論》條文,繼之以簡明解説,末附一歌訣以括其要。若其中涉及方劑,則以《千字文》爲序標記之。後一卷爲“痙濕暍病證治的辨”,體例同前,惟不載歌訣。卷十爲傷寒一百一十三方,按《千字文》爲序,羅列諸方之方組、煎法、服法,主要方劑或加議論。此書突出《傷寒論》之法,前置論,後列方,自成一格。

       《甦生的鏡補遺》僅有一卷,乃集取後世治療内傷爲主之醫方,其中湯方三十六首,丸方二十首,散方八首,膏方七首,多爲名方。各方多引諸家之説,並出蔡氏之論。

       該書不見於古代書目著録,流傳極稀。日本《醫籍考》首次著録此書,並録其凡例。今日本内閣文庫收此書兩部,其中之一即今影印底本,達觀堂藏板。内閣文庫館藏書目著録爲楓山文庫(即紅葉山文庫)舊藏。(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:《<改訂>内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録》,東京: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,1956年,第202頁)該文庫由德川幕府始建於慶長七年(1602),明治十七年(1884)歸入太政官文庫(即後之内閣文庫)。此外,内閣文庫還藏有該書江户時期抄本一部,爲多紀氏醫學館所藏。此抄本乃據達觀堂本轉抄而來。

展开全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