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脉經十卷

题名:脉經十卷
版本:明刊覆宋(紹聖三年)本
主要责任者:[晉]王叔和 撰 其他责任者:[宋]林億 等 編
出版日期: 出版者:暂无
版本类别:覆刻本 装订形式:線裝
册数:六册 馆藏及书号:〔日〕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藏 書號:303-50
行款:每半葉十二行,行二十字 尺寸:版框約高19.2釐米,寬15釐米
版式描述:白口,上黑魚尾,左右雙邊
印记:多紀氏藏書印 廣壽院架藏記 江户醫學藏書之記 淺草文庫 日本政府圖書
丛编: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 医籍分类:診法類 四部分类:子部/醫家類/診法之屬/脈診/脈經脈訣

摘 要

 

       晉王叔和撰,宋林億等編。明刊覆宋(紹聖三年)本。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藏。六册。書號:303-50。版框約高19.2釐米,寬15釐米。每半葉十二行,行二十字。白口,上黑魚尾,左右雙邊。首爲宋高保衡等“校定脉經序”、晉王叔和“脉經序”。次爲正文,卷一之首題署爲“脉經卷第一/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”。每卷前有目録,次爲正文。卷十之末附刻熙寧元年(1068)進呈鏤版官員高保衡、孫奇、林億等銜,熙寧二年(1069)官員王安石、趙抃、曾公亮、富弼等銜和紹聖三年(1096)國子監刊行小字本醫書狀,後署趙挺之、龔原等八名官員銜。

       作者王叔和,即王熙,高平(今山東濟寧、鄒縣,或云屬今山西)人。西晉時太醫令。性度沉静,博通經方,精意切診,尤好著述。嘗謂脉理精微,其體難辨,在心易瞭,指下難明。故集《内經》《難經》《脉法贊》《扁鵲陰陽脉法》《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》《扁鵲診諸反逆死脉要訣》、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論要訣,撰成《脉經》十卷。北宋時《王叔和脉訣》流行於世。南宋陳言《三因方》云:“六朝有高陽生者,剽竊作歌訣。”(〔宋〕陳言: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一“脉經序”,見王象禮主編:《陳無擇醫學全書》,北京:中國中醫藥出版社,2005年,第23頁)《王叔和脉訣》託名王叔和,乃歌訣體裁脉學入門讀物。其二十四脉雖源自《脉經》,然内容大不相同。

       該書卷一表述二十四種脉象,歸納並規範此前散亂之脉象名稱及内涵,列舉八組相類脉,以資鑒别。又以《脉法贊》爲本,演繹三部脉分屬臟腑法,開此後寸口三部分臟腑診脉之先河。此外又列述各種診脉方法,其中涉及診脉時間、三關、獨取寸口、持脉輕重、辨脉陰陽、虚實、順逆,以及各種雜脉。此卷成爲後世脉學之基石。卷一至卷八則將前代各種脉論按診脉部位、臟腑、經絡、治法等分别歸類,乃考察早期脉學資料之淵藪。卷九爲婦人、小兒評脉法,卷十爲手檢圖。

       該書爲中醫最早之脉學經典著作,首見《隋書·經籍志》著録。宋代以前均手抄流傳,曾被《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等書轉録。宋熙寧元年校正醫書局林億等奉敕首次校正《脉經》,並鏤版施行。此即該書祖本,早佚。南宋紹聖間依熙寧原本改刻爲小字,增紹聖元年(1094)國子監刻《脉經》牒文及紹聖三年國子監刊行諸官銜名。此本亦佚。嗣後又有南宋廣西漕司本、嘉定中何大任本,均未見存世。今存世之《脉經》有元刻及多種明刻本。此影印底本所有署名者均爲南宋以前人,無任何元明以後刊刻者標記。核之於《宋以前醫籍考》,亦無近似版本。今姑從原藏館所定之明刊覆宋(紹聖三年)本。該本書前有藏書印五枚:“多紀氏藏書印”、“廣壽院架藏記”、“江户醫學藏書之記”、“淺草文庫”、“日本政府圖書”。前三印表明該書原藏明和二年(1765)多紀氏所創躋壽館。該館曾更名廣壽院,後於寬政三年(1791)轉爲江户幕府官辦醫學館。後二印乃明治七年(1874)該書轉藏淺草文庫、明治十七年(1884)後轉藏内閣文庫時所鈐。

展开全部